李少青 官方网站

http://lishaoqing.zxart.cn/

李少青

李少青

粉丝:75357

作品总数:32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李少青,号少卿,字佐城,男,汉族,1964年4月生于北京,现任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、外交部书画协会副会长、外交部诗词协会副会长、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常务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未提供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璀璨人生,墨韵相伴(中篇)


/ 邓丽君 王晓超

 

【中篇】

 

不管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战火纷飞的贝鲁特,还是以外交官员的姿态辗转于各国使馆之间,李少青的心中永远承载着一个词语——Mission(使命)。在危险与责任面前,他从不轻言放弃或退缩。在他的心中,只有一个信念,我是中国人,我代表的是中国。

 

用生命记录历史的瞬间

 

1991年,正值中东地区多事之秋,李少青被派往新华社驻黎巴嫩贝鲁特分社。作为中国当代少有的亲历战场的战地文字兼摄影记者,李少青在贝鲁特驻守一年多,凭借国际视野和职业素养“抢”到了大量新闻素材和独家照片。

 

回想起在新华社工作的那段难忘经历, 李少青感慨万千。

 

1982年,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。1986年毕业之后分配到了新华社。先在国际部欧美组当编辑,.....”他喝了口水,思绪回到了24年前。那时工作几乎没日没夜,因为时差缘故,我们都要在夜里发稿,才能赶上《人民日报》等国内报纸白天刊发。那会儿还不到30岁,因为相对年轻,也是为了照顾年龄较大的老同志,所以我和另一个同事就成了“大夜班专业户”。虽然白天可以休息,但因环境嘈杂等因素,根本没法好好睡觉。我俩各上一周大夜班,从半夜12点一直工作到早上800。周一第一天上大夜班时气色还不错,等到周五的时候,整个人的状态就很糟糕了。”由于长期饮食作息不规律,几乎一天只吃一顿饭,落下了胃不舒服的毛病。虽然辛苦,但他却顽强地坚持着。李少青说,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,这要感谢他的父亲。“七十年代那会儿,我们住的那个房子条件相对还算不错,但即便家里有卫生间,父亲也要求孩子们无论春夏秋冬都必须去院子里上公共厕所,不允许我们有任何优越感。而且公厕排有值日表,他要求我们加入这个打扫厕所的值日表当中。家里的卫生间虽然不让用,但却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,培养我们不怕苦不怕累、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。从小受到的这种教育,使我长大后不论是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支教时,还是在国外高强度工作时,都能很快适应各种环境。”

 

如果说,紧张的工作只是对人精力的考验,那么身处炮火硝烟之中,便是对生命的极大挑战。

 

李少青书法作品 韦应物《秋夜寄丘员外》


正说着,李少青的妻子拿着一本翻开的杂志走了过来。杂志的封面照上,一个身着蓝色西服的人正在一堆废墟中手举相机进行拍摄。文字是阿拉伯语,记者看不懂。他妻子解释说,照片中的那个人就是李少青。“那会儿我们结婚不久。他从来不跟我说工作中面临的危险。直到快回国之前,突然随一封信寄来了这本当地的《事件》周刊。我看不清照片中这个人的面目,但我认识那件蓝色衣服,那是结婚后不久我买给他的。”

 

在贝鲁特的一年,为避免妻子担惊受怕,李少青没有向妻子过多透露工作中的细节。

 

一天上午,我正在贝鲁特分社的办公室写稿,忽然听到外面一声巨响,就像地震一样。停在市中心一个大集市路边的汽车炸弹刚被引爆。等我赶至现场的时候,外围已经拉起了警戒线,大批军警在冒着浓烟的废墟中救人。我不顾危险,出示过记者证,拎着相机就往里冲。只见几十辆烧焦的汽车瘫在街道上,残肢断臂四处散落,街区中的相邻建筑都被炸得从中间劈开了一半,窗帘、被单飘在空中,水管往外喷着水,空气中弥漫着炸药、血腥和焦糊的混合气味,感觉眼前好像就是人间地狱。”李少青缓缓地叙述着当时的情景,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记者只有在影视中才能看到。“我记得很清楚,当时几个士兵正从废墟中往外拉一个伤员,那人腿被炸断,皮肉外翻,一眼便能看到白花花的腿骨。我还想进到建筑物里面拍摄,却被另一个士兵拦住了。在他把我拽离废墟的一刹那,整栋楼轰然坍塌......”

 

身处硝烟之地,这样的经历对于李少青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。“贝鲁特城中心的绿线附近到处是地雷, 平时外出随时要防备突如其来的交火或汽车炸弹的爆响,开个玩笑,能全须全影地回来还挺不容易的。”李少青笑称,人在贝鲁特,身手都变得敏捷了。只要开车时听到枪响,不管身在何地,立马停车,拉开车门,趴在地上。“有一次从郊外采访结束驾车返回市区,突然四周一阵急促的枪响。我赶紧趴在地上,等枪声过了,想继续前行,却被堵在原地没法动弹。后来才知道,在前面十几米开外的一辆车被流弹击中,司机当场死亡。”

 

于李少青而言,那些用生命去工作的日子不过是他人生中有惊无险的一段历史。但在记者看来,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果敢与坚强。

 

不止一次,李少青与死亡擦肩而过。

 

在贝鲁特市中心清理重建之前,李少青想拍摄一些废墟照片作为史料。那天在市中心绿线附近,刚刚拍摄没多久,就听有人用阿文大声喊着什么。他是学英文的,阿文听不懂,但仍停下来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。那些人好像也看出了李少青不懂阿文,改用英文喊道,“站那儿别动,千万别动!”说出的原因顿时让他吓出了一身冷汗,“你周围有地雷!”“当时我真有了腿发软的感觉,钉在那里半步都不敢挪动了。直到熟悉雷区地形的当地人过来,手牵手把我领到安全地带。出了雷区,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缓不过劲儿来。这算是又一次死里逃生吧?”

 

时过境迁,当初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对于现在的李少青来说也只是淡然。“你怕过吗?”记者问他。“没有。即便是那次身处雷区,应该也只是感到紧张而不是害怕。也许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,也许是继承了父亲坚强勇敢的血脉。我从不畏惧死亡,人是为了信念而活着的。”

 

李少青书法作品 《中国梦》 

 

文装解放军 忠诚为国家

 

201411月在北京怀柔举办的APEC峰会盛况空前。作为多次APEC峰会的亲历者,李少青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。

 

1994年,李少青被调到外交部工作。在亚洲司工作不到1年即被派往驻日本使馆工作。李少青作为中方APEC联络员之一参与了日本外务省召集的大阪APEC峰会所有筹备会议。此外,他陪同大使出席使团活动及并负责使馆的英文照会等工作。

 

1995年,江泽民主席出席大阪APEC峰会。按照惯例,驻在国使馆要指派馆员担任国家主席的联络员。这一任务交给了工作认真细致的李少青。“外事无小事”,周恩来总理曾说过,外交队伍是文装的解放军,李少青谨记周总理关于外事工作的十六字箴言,全身心地投入工作。在做联络员的3天当中,李少青西服没脱过领带没摘过,全天24小时待命,随时完成各种任务,工作中没有出现任何纰漏,得到各方好评。2005年,胡锦涛主席访问加拿大温哥华,李少青再次担任国家主席的联络员。

 

1999年,李少青参与江泽民主席出席奥克兰APEC峰会及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的接待工作并负责政治安全。2001年,李少青参与上海APEC峰会期间新加坡政府代表团的礼宾接待工作。2014年北京APEC峰会,虽然没有直接的外事任务,但李少青仍然十分关注这次峰会。峰会前夕,应邀出席主题为“北京APEC:使命与期待”的第十届蓝厅论坛,认真聆听了外交部长王毅发表的主旨演讲“北京APEC: 中国准备好了!”,并全程参与了学者发言及与来宾互动。

 

从驻外使领馆办公室、领事部、研究室到馆领导,从三秘、二秘、一秘到政务参赞,从大使秘书到临时代办,李少青几乎经历了外交部所有外派岗位的锻炼,他在外交生涯中努力践行着外交人员的核心价值观“忠诚使命奉献”。

 

李少青书法作品 :《舍得》 

 

在李少青看来,强烈的使命感和沉着机敏对于一名外交人员来说都很重要。其实还在贝鲁特当记者期间,李少青就显露出极具天赋的外交特质。

 

有一次从贝鲁特以外地区采访回来,半路被荷枪实弹的武装分子拦住并质问:“中国历来是支持我们巴勒斯坦人民解放事业的,但你们为什么又要和我们的敌人以色列建交?”危急时刻,李少青冷静地回答道:“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,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。同以色列建交正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你们的正义事业。”一句话把武装分子的头目说得喜笑颜开,不住地说“萨迪克”(朋友的意思),并立即放行。

 

李少青在驻新加坡大使馆代理研究室主任期间,恰逢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。国内需要了解大量情况,十几个调研题目同时下来,而且全是紧急任务。“以前在国内搞政治调研比较多,没做过经济调研。但任务就是命令,我们只好边学边干。”那时,李少青带领全室人员每天除了查阅大量资料,就是与那些银行家、金融家在一起“共进午餐”。说是吃饭,其实是人家吃而他们做访谈记录。晚上回来将这些资料汇总、整理并写成调研报告供国内参考。“那些调研报告可以说比新华社的稿子难写,因为要提出合理化建议,不仅要合情合理,还必须具备可行性。”那段日子,李少青和他的同事们经常通宵达旦,工作到天光放亮。

 

在驻波黑使馆担任政务参赞和临时代办期间,李少青配合大使很好地完成了馆内外各项工作任务。

 

截至2009年,李少青共在6个国家常驻工作,累计长达十几年。